1.技法领悟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高考常考的地理规律主要是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1)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2)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
(3)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作答。
2.增分策略
(1)利用分布规律解题
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典题试做1】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选项A正确。
答案 (1)B (2)A
(2)利用演变规律解题
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典题试做2】
夏季风进退早晚会给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是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片
(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
(2)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年份是( )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95年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三停”“两跳”“一退”。“三停”:“一停”是4、5月份雨带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二停”是6、7月份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形成“梅雨”;“三停”是7、8月份雨带停留在东北、华北地区,多暴雨。“两跳”分别是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江淮地区(一般在5、6月),从江淮地区再跳到东北、华北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一退”是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此外,受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的早晚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很快被推移到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解题时要看清雨带分布的地区和停留时间的长短,从而确定“南旱北涝”出现的时间。第(1)题,从图中等值线可以读出,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为45°N左右,应为华北地区。东北北部在50°N以北,江淮地区、华南北部纬度较低。选B。第(2)题,我国夏季的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它分布在夏季风的前沿。由图中可以看出,与其他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分布在35°N以北地区的时间长,而分布在35°N以南地区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选A。
答案 (1)B (2)A
专练一 规律应用型
(2020·江西省南昌市摸底)下图示意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1~3题。
图片
1.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
A.南偏东 B.东偏北 C.西偏南 D.西偏北
2.图示日出太阳光线最不可能出现在( )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3.该日该地日出时刻的地方时约为( )
A.3:30 B.5:30 C.7:30 D.9:30
湖泊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积的改变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下图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统计图。据此回答4~5题。
图片
4.读图可知( )
A.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湖泊面积持续扩大
B.1995年以后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总体增加
C.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湖泊面积总体上变化较大
D.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湖泊面积变化速度最快
5.青藏高原南部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冻土面积增加
B.西南季风增强
C.冰川面积增加
D.蒸发量增大
(2020·福建省泉州市质检)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瀑布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图片
6.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 )
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 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 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7.悬挂式瀑布形成的关键是( )
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
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
C.地表河流下蚀强于地下河溶蚀
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
8.与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坚硬 B.河流较多
C.降水较少 D.断裂较少
(2020·黑龙江双鸭山市期末)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W,44°50′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9~11题。
图片
9.琵拉大沙丘东侧的森林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0.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扩大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11.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现象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0·辽宁沈阳市调研)下图为我国新疆、青海和西藏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根据区域内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分为Ⅰ~Ⅴ区。读图回答12~13题。
图片
12.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 )
A.Ⅰ B.Ⅱ C.Ⅳ D.Ⅴ
13.如果在Ⅴ区建设一批光伏电站,其不利的条件是( )
A.太阳能缺乏 B.缺少资金、技术
C.消费市场狭小 D.政策制约
阿瓦什国家公园(图a)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公园内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食肉动物随之迁徙。中国建造的亚吉铁路穿越该国家公园。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铁路沿线设置了供动物通行的涵洞通道(图b)和路堤通道(图c)。据此完成14~15题。
图片
14.该地野生动物从北向南穿越通道最频繁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5.与涵洞通道相比,设置路堤通道有助于( )
A.食草动物安全通过
B.食肉动物捕食猎物
C.列车顺利穿行
D.观光旅客沿线游览
下图为澳大利亚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6~17题。
图片
16.推测图中气压分布最可能出现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17.下列四地中,近期最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专练一 规律应用型参考答案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需要调用太阳视运动规律。江西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日出时太阳位于偏东方向或者正东方向,前阳台正对着正午太阳光线向东偏离15°的方向,为南偏东方向。选A。第2题,解答本题需要调动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据图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午太阳光线(正南)东侧105°的位置,可得出日出时太阳在该地东北方位,只有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日出东北,可推知此时最不可能是1月。选A。第3题,解答本题需要调用昼长变化规律。该日昼长大于夜长,故日出时间应在地方时6:00之前,排除C、D。江西纬度较低,不可能是3:30日出,排除A。选B。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仔细读统计图可发现,青藏高原西部湖泊面积1988~1995年略有减小。青藏高原西部、北部湖泊面积1995年后明显增加,东部、南部湖泊面积变化不大,说明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总体增加,其中西部湖泊面积变化速度最快。选B。第5题,解答本题需要调动陆地水体运动变化规律。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南部湖泊总面积呈减少趋势。而由上题可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冻土和冰川融化,面积减少,补给湖泊的水量增加;西南季风势力增强,降水增加,湖泊面积会增大,而不会缩小;由此可推测青藏高原南部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是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选D。
答案 6.B 7.C 8.D
解析 第6题,解答该题需要调动岩溶地貌发育演变的规律。根据材料和景观图可知,绝壁是岩体先发生断裂,然后持续进行石灰岩的化学溶蚀过程,最后在地壳向上抬升过程中,下蚀作用加强,岩体崩塌解体而成的。选B。第7题,从景观图可知悬瀑从地下冲出悬崖断面,说明地表河流下蚀流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河,而且下蚀作用强于化学溶蚀作用。选C。第8题,读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峰脊峡谷区多断层,而台地峡谷区断层较少,可推知断层处受流水化学溶蚀和下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峡谷。选D。
答案 9.A 10.A 11.C
解析 第9题,本题要利用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图中沙丘位于北纬44°附近的大陆西岸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0题,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沙丘移动方向判断,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会使沙丘扩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在迎风坡会产生较多降水,不是沙丘形成的原因。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其沿岸洋流应为暖流。第11题,本题要利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进行分析。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情况,不属于地带性规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本题需要利用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本区域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新疆地区。根据我国年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可知,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自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年太阳辐射总量减少。新疆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青藏高原少,可推断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南多北少,Ⅳ、Ⅴ地区多,Ⅰ、Ⅱ、Ⅲ地区少;同时Ⅴ所示地区是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选D。第13题,本题需要运用光伏电站区位原理来分析。光伏电站建设除了要考虑太阳能资源是否丰富,还要考虑距市场远近、技术水平高低、资金多少、前期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读图可知,Ⅴ区位于西藏北部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资金、技术缺乏。选B。
答案 14.D 15.A
解析 第14题,本题需要利用野生动物迁徙规律进行分析。非洲大草原野生动物逐水草而居。读图可知,该公园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草原即将进入干季、南半球草原即将转入湿季时,是野生动物向南迁移的高峰。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为6月份到10月份,可推知该地野生动物从北向南穿越通道最频繁的月份是10月。第15题,比较两种通道可知,路堤通道上有大量的植被,通道建在铁路之上,可推知有利于食草动物安全通过。
答案 16.A 17.C
解析 第16题,据图可知,同纬度海洋上出现高压中心,陆地上气压较低,应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最可能出现在2月,A对;5月、8月北半球是夏半年,南半球是冬半年,B、C错;10月澳大利亚是春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异并不明显,D错。第17题,丙地靠近低压中心,易形成降水。